初中化学中关于金属的考点探析

来源:金属功能材料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6-27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一、对金属性质的考查 从金属材料来看,有物理性质、化学性质。金属材料在日常生产、生活中应用广泛,也是考查的重点。如对金属性质的考查,哪些是金属的共性?一种说法是“金

一、对金属性质的考查

从金属材料来看,有物理性质、化学性质。金属材料在日常生产、生活中应用广泛,也是考查的重点。如对金属性质的考查,哪些是金属的共性?一种说法是“金属的硬度很大,熔点很高”,事实上,很多金属的硬度很小,熔点也很低。一种说法是“金属是银白色的固体”,显然,生活中的铜,是颜色为紫红色的固体。一种说法是“金属易与酸发生反应产生氢气”,该问题考查金属的活动性顺序。一种说法是“金属都能够导电,能够导热”,事实上,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性、导热性。可见,只有对金属的物理性质、化学性质进行全面掌握,才能更好地面对该类考题。

二、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考查

从中考考点来看,金属活动性顺序是必考项,需要学生对不同金属,根据其活动性顺序来判断与酸、盐溶液的反应结果。如题,有三种金属甲乙丙,将某一种金属放入另外两种金属硫酸盐溶液,得到三种金属的转化关系,甲转化为乙,丙转化为甲,丙转化为乙。问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什么?显然,该题考查的要点是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,通过转化关系可以得出,甲和丙都能转化为乙,说明都比乙活泼;丙能够转化为甲,说明比甲活泼,由此得到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为丙、甲、乙。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考查,在考题形式上也具有多样性。如利用金属单质分别与盐溶液发生反应,验证金属活动性顺序。如,有锌、铜、银三种金属,请找出一组试剂检验其活动性顺序。当将锌和银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时,锌表面出现红色固体,而银表面无变化,说明锌比铜活动性强,但铜比银活动性弱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中,主要考查对金属的回收。如,根对于铁,能否回收铜废液中的铜?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,铁比铜强,可以回收;对于铝合金门窗,其并不是因为金属活动性来决定的,而是因为铝合金具有密度小、硬度大、不易腐蚀的性质;利用铜丝做电缆,主要是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。

三、对金属与酸反应的考查

金属与酸溶液之间的反应,也是中考的重要内容。如题,有2.3g铁与M的混合物,在足量盐酸作用下,生成0.2g氢气,问M是哪种金属?从题意中,M可能是镁、碳、钠、铝中哪一种?针对某混合金属与酸的反应,我们可以根据化学反应数量关系,先分析铁与盐酸反应,生成0.2g氢气,需要5.6g铁。但混合物只有2.3g,说明M与盐酸反应,生成氢气时,质量应该小于2.3g。所以说,假设镁与盐酸反应,需要2.4g,假设钠与盐酸反应,需要4.6g,而碳不是金属,与酸不反应,假设铝与盐酸反应,需要1.8g,可见,只有铝才符合题意。同样,在考查方式上,金属与酸反应图像题也是重点内容。如某金属与酸反应,生成氢气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,生成氢气的质量与酸的质量的关系,生成氢气的质量与不同金属的质量关系。把握好图像中坡度、平台高度与对应指标的关系,归纳解题思路,运用化学反应与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参与反应物质的质量多少。

四、对金属与盐溶液的考查

根据金属的活泼性关系,金属与盐溶液反应时,活泼金属将置换不活泼金属。如题,氯化亚铁、氯化铜、氯化镁混合溶液中,加入锌粉,反应后,过滤,向滤液中插入铁丝,铁丝表面无变化,则说明什么问题。分析混合溶液中加入锌粉后的反应关系,根据锌粉的性质,先与氯化铜反应,若锌粉有剩余,在与氯化铁反应,不与氯化镁反应,滤液中插入铁丝,铁丝无变化,说明滤液中没有氯化铜,判断出锌粉与氯化铜反应完全;另一种情况,当锌粉有剩余,则可能有三种结果,锌粉与氯化铁反应完全;锌粉有剩余;氯化铁有剩余。在滤液分析中,氯化镁、氯化锌一定有,氯化铜一定没有;可能有氯化铁,滤渣中一定有铜,可能有铁和锌。另外,关于金属的冶炼也是考点之一,如工业上用钛酸亚铁冶炼钛,其基本过程为钛酸亚铁与碳、氯气在高温下发生反应,生成氯化钛、氯化铁和一氧化碳;接着,在氩气环境下,利用镁与氯化钛在高温下反应,生成钛和氯化镁。在冶炼过程中,生成的一氧化碳对环境有污染。生活中关于金属的腐蚀与保护,也是考查的一个方向。

总之,在初中化学教学中,关于金属的考点较多,我们需要把握要点、难点,有机渗透解题法,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。

[1]刘倩玉.初中化学金属的考点例析[J].数理化学习(初中版),2018(6):59-61.

文章来源:《金属功能材料》 网址: http://www.jsgncl.cn/qikandaodu/2021/0627/640.html



上一篇:金属复习课第一课时教学设计
下一篇:金属及其化合物高考考查形式及解题策略

金属功能材料投稿 | 金属功能材料编辑部| 金属功能材料版面费 | 金属功能材料论文发表 | 金属功能材料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金属功能材料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